淮安市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其他地區(qū)無須注冊,完全免費,只要2步,立即發(fā)布信息
首頁 > 淮安文史 > 平橋潘塤祠堂

平橋潘塤祠堂

發(fā)布時間: 2021-11-14 09:48  關(guān)注度:4066評 論  轉(zhuǎn) 發(fā)  收 藏  打 印
導讀:享堂,就是供奉墓主靈牌的地方。辭書中解釋為“以其為祭享所在,故曰享堂”。潘塤享堂又稱潘塤祠堂,原位于淮安市淮安區(qū)平橋鎮(zhèn)九洞村,是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對潘塤進行諭祭諭葬的產(chǎn)物,是潘塤子孫世代守護的精神家園。2006年6月,潘塤享堂與墓地殘存的零星石構(gòu)建,被列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千年古鎮(zhèn)平橋以及文化名村九洞村的著名文化景觀。

享堂,就是供奉墓主靈牌的地方。辭書中解釋為“以其為祭享所在,故曰享堂”。潘塤享堂又稱潘塤祠堂,原位于淮安市淮安區(qū)平橋鎮(zhèn)九洞村,是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對潘塤進行諭祭諭葬的產(chǎn)物,是潘塤子孫世代守護的精神家園。

“賜祭葬如例”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六月八日,潘塤去世,享年87歲,此時距離他被迫退休已經(jīng)34年。朝廷迅速做出反應,決定對潘塤實行祭葬恤典,《明世宗實錄》嘉靖四十一年六月庚申記曰:“致仕巡撫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塤卒,賜祭葬如例!彼^“賜祭葬如例”,即按照慣例賜祭、賜葬!洞竺鲿洹肪矶偃龑τ凇胺矁(nèi)臣病故乞葬”的有明確記載:“奏準務查本官歷年深淺,有無勤勞,應該造墳,或蓋享堂碑亭者,定與等第,照例奏請,不許一概妄行比乞。”明王朝“爰頒恤典”,對潘塤要“祭葬駢加”。

000.jpg

潘塤像

“賜祭”即遣官諭祭,是指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已故文官家中或亡歿之地舉行吊唁、奠酒以及宣讀御制祭文等儀式;“賜葬”即造墳安葬,是指朝廷為已故文官修建墳墓并舉行安葬儀式。造墳安葬、遣官諭祭是明代文官恤典中的兩種儀式,體現(xiàn)了朝廷對于死者的哀悼與褒獎。從官員亡故到朝廷恤典造墳安葬、遣官諭祭待遇的落實,要經(jīng)歷題請、審批、執(zhí)行等三個重要步驟,有一整套煩瑣而嚴謹?shù)膶徍酥贫,需要官員家屬、地方官、禮部、吏部、兵部等多人、多部門協(xié)同運作,由皇帝下旨允準,然后才能下發(fā)地方予以落實。

為何要諭祭諭葬潘塤?這個答案要從嘉靖皇帝的御制祭文中尋找。御制祭文為:“維嘉靖四十三年歲次甲子秋九月庚子朔越四日癸卯,帝遣直隸淮安府知府劉祜諭祭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塤,曰:爾學術(shù)疏通,才猷敏練,擢居甲第,列職禁闈,屢進讜言,擢參藩政,歷升左轄,簡命都臺,撫治河南,保厘著績,削平劇盜,斬獲有功,方念爾勞,遽請休致(年老去職),優(yōu)游桑梓,益勵清操,茲以訃聞,良深悼惜,爰頒恤典,祭葬駢加,爾靈有知,歆茲異渥!闭麄諭祭文除格式上的用語而外,主要記述了潘塤學術(shù)、才干、為官的經(jīng)歷與政績,可謂高度概括了潘勛的一生,能夠與《明世宗實錄》以及《明史》潘塤本傳中所載履歷、事跡一一對應。尤其是撫治河南的功績,時間雖然短暫,但功績較大,這一點無論是《明史》,還是《淮安府志》《山陽縣志》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而且在休致以后,潘塤“優(yōu)游桑梓,益勵清操”,活成了一股“清流”、一個傳奇,用吳承恩為其所撰的《神道碑》的話說,其“自少至老,特立一身,可進可退,可險可彝,可譽可毀,而不可一毫挫折者,氣也。公真異稟也哉!”祭文如此陳述的目的,是明白無誤地告知世人:潘塤墓葬設施營建是合法的;由淮安府知府劉祜奉皇帝諭旨對墓主表示追祭是朝廷賜予的榮耀;朝廷是不會忘記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功臣的。

修建墳墓享堂

潘塤被迫致仕(辭去官職)時是正三品官員,造墳安葬全部按照三品官員的等級執(zhí)行。按照明朝法律制度,為三品以上的官員修建墳墓是一項涉及經(jīng)費、墳地、物料、人工等事項的龐大工程,潘塤墳墓的營造同樣如此。其中,費用是政府撥付的,包括料價銀200兩、夫匠工食銀100兩;墳地是潘塤60歲時自己在平橋九洞地界為自己找好了的,解決了征地難的問題;壘墳、立碑、造棺等物料的備辦都是照章執(zhí)行、符合規(guī)定的;人工由朝廷行文,地方調(diào)配,各司其職,監(jiān)臨督造則由淮安府佐貳官負責。

000.jpg

潘塤“神道碑銘”碑額

潘塤墳墓建造的規(guī)制按照《明會典·工部》對三品官員墓地面積、墳冢高度、碑碣樣式、石獸種類與數(shù)量的規(guī)定執(zhí)行。建成后的潘塤墳墓:塋地周圍(皆從塋心各數(shù)至邊)七十步,墳高一丈四尺,圍墻高七尺。墳冢的高度顯示了死者生前的品級,也是其生前權(quán)力的一種外延形式。碑碣作為官員墳墓的組成部分,展現(xiàn)了官員的地位、權(quán)力。潘塤的石碑蓋用天祿辟邪,高二尺六寸,碑身高七尺五寸,闊三尺,龜趺高三尺二寸。明朝的祖制,“文臣三品以上者得樹神道碑于墓前”,因而,潘塤墓道(又稱神道)邊樹有神道碑。同樣,潘塤墓道邊的石獸應該有:石虎二;石羊二;石馬二;石望柱二。但是,出于對高規(guī)格墳墓的向往,潘塤墓道中出現(xiàn)了只有公侯和一、二品官員才能使用的石人,違反了既有規(guī)制。由于這種行為在明朝中后期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因此可以說是得到了朝廷的默許。

000.jpg

潘塤墓道石人

享堂是造墳安葬這項系統(tǒng)工程的配套工程之一,是諭祭儀式得以落實到位的莊嚴場所,在整個工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建造墳墓不同的是,明朝相關(guān)法典中沒有對享堂規(guī)制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享堂在具體的修建和維護過程中常常借鑒其他類型的祠廟規(guī)制和祭祀規(guī)定!睹鲿洹ざY部》“品官家廟、祠堂制度”規(guī)定,祠堂(家廟)大致包括正堂三楹,中間奉祠主之像,兩旁或有廳有堂,以圍墻劃定空間,有條件者植以花草,修建小路等等。所以,品官的享堂一般都參照祠堂(家廟)的規(guī)制執(zhí)行。從《山陽潘氏統(tǒng)宗譜·敕賜享堂圖志》中的記載來看,潘塤享堂的結(jié)構(gòu)就是品官祠堂(家廟)的結(jié)構(gòu)。具體地來說,潘塤享堂位于潘塤營建的平莊之內(nèi)、潘塤墓的左側(cè),坐北朝南,整個建筑分為前后3進:第一進為大門,此為享堂的外門,兩側(cè)有圍墻環(huán)繞,常加扃閉;第二進為儀門,即“堂前中列儀門”,“繚以周垣”;第三進(居于享堂的最后一排)是享堂的主體建筑——正堂。正堂計有房屋5間,前有門3扇,可以關(guān)閉;門外為兩階,東曰阼階、西曰階階(階下隨地廣狹,以屋覆之,令可容家眾敘立);祠堂之內(nèi)近北為龕、桌,神主皆藏于櫝中,置于桌上,南面,龕外垂小簾,簾外設香桌于堂中,置香爐盒于其上;祠堂外的前方兩側(cè)建有神廚、神庫各3間:左側(cè)(東側(cè))的為神廚;右側(cè)(西側(cè))的為神庫,收藏著逝者的遺書、遺物以及祭器。儀門外有兩個翹角的亭子,像張開的鳥的翅膀一樣,護佑著吳承恩所作的《神道碑》、潘塤自己所作的《樂丘記》碑。

000.jpg

潘塤《諭祭文碑》拓片

遣官諭祭永流芳

諭祭計劃在“嘉靖四十三年歲次甲子秋”,也就是傳統(tǒng)的秋祭時節(jié)。從嘉靖四十一年六月下詔賜祭葬開始,截止到祭祀之時,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27個月。潘塤的長孫潘蔓的努力和所付出的心血、代價由此可見一斑。在正式行禮之前,家庭、地方和朝廷都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朝廷諭祭文、祭品和行禮官員都要落實,以確保禮儀活動順利進行。諭祭文一般由翰林院負責撰寫。諭祭文又稱御祭文,意在表明是皇帝親自撰寫,內(nèi)容盡是贊美之詞,表達朝廷對臣僚的褒獎與哀悼。卒于地方者,祭品由當?shù)卣I備。諭祭潘塤的行禮官員委派淮安府知府劉祜擔任。朝廷在完成祭文、祭品的準備及人員的調(diào)配之后,即轉(zhuǎn)入行禮環(huán)節(jié),這是整個遣官諭祭的高潮。為迎接代表朝廷的來使,在造墓建堂工程完工后,死者家屬要精心準備,靈堂、香案、龍亭缺一不可,恭敬以待。

001.jpg

潘塤享堂圖(《山陽潘氏統(tǒng)宗譜》)

嘉靖四十三年“九月庚子朔越四日”,嚴肅、隆重、盛大的遣官諭祭活動在潘塤享堂上演。劉祜作為行禮官,率領府縣官員、地方士紳來到享堂,依次就位后,諭祭活動按照法定流程進行,“祭品至,喪主烏紗帽、青衣、角帶跪迎龍亭于大門外,龍亭過即起。入門安龍亭于堂中,設香案于龍亭前,行五拜三叩頭禮,使者就致奠位,喪主跪靈筵右,北向。使者上香,執(zhí)事者酌酒授使者,致奠三,讀祝者取祭文立讀訖,焚祭文,喪主謝恩,五拜三叩頭,禮畢,候龍亭出門,拜謝使者畢,仍更衰服,宴使者于賓次!保魅恕端亩Y初編》)行禮儀式大致分為六個步驟:家屬跪迎、使者上香、使者致奠、宣讀祭文、焚燒祭文、家屬跪謝。諭祭對官員家屬和同僚而言更為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一份來自最高權(quán)威的肯定和褒獎。諭祭文作為天子之言,焚燒環(huán)節(jié)中所焚之文應該是謄錄的副本,原件被喪家保留以使后人可以一睹圣恩,文字內(nèi)容往往被勒石紀念。從此,潘塤事跡被載入府縣志以及《明史》;潘塤入祀鄉(xiāng)賢祠,接受春、秋仲月丁日祭祀,留名青史。

作為見證榮耀的潘塤享堂被冠以“敕賜享堂”,與墓葬一起載入府縣志的“丘墓”“古跡”,激勵著潘家后世子孫珍惜祖先榮耀,奮發(fā)作為,再建新功;鼓舞著地方官僚士紳,效法先賢,報效朝廷;吸引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前來祭拜,見賢思齊,建功立業(yè)。為“永保斯堂于勿”,香火不絕,潘氏后人以祭田置辦田產(chǎn),收取租稅,“子孫世守以時修葺,無敢失墜”。《山陽潘氏統(tǒng)宗譜》中收錄的《秋日修葺享堂勞諸兄弟紀事之作》以及《重建神廚工成謝土文》等詩文記述修建享堂、神廚等歷史事實。因歷年既久,風雨飄揚,屢圮屢修,到1949年,祠堂僅剩3間正堂,最終沒能逃脫“破四舊”運動,被徹底拆毀,片瓦無存。

改革開放后,村民在潘塤祠堂舊址上建起了房屋,祠堂所在地村民小組被命名為祠堂組。潘塤墓地被平整后建成學校,為地方培養(yǎng)了一批批杰出人才。

2006年6月,潘塤享堂與墓地殘存的零星石構(gòu)建,被列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千年古鎮(zhèn)平橋以及文化名村九洞村的著名文化景觀。

(張萬洪 韓曉健 徐愛明 文/圖;來源:淮海晚報)

聲明:淮安114網(wǎng)(m.d7760.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網(wǎng)站,淮安114網(wǎng)不生產(chǎn)、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wǎng)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quán)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