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安文史 > 周恩來66年來一直沒回故鄉(xiāng)淮安其中有何隱情?

周恩來66年來一直沒回故鄉(xiāng)淮安其中有何隱情?

發(fā)布時間: 2013-03-01 19:38  關注度:3352評 論  轉(zhuǎn) 發(fā)  收 藏  打 印
來源:人民網(wǎng)  作者:淮安新聞網(wǎng)  編輯:淮安114網(wǎng)字號:[超大]  [中型]  [標準]  [小字]
導讀:1960年春,淮安縣委書記處書記、淮城鎮(zhèn)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劉秉衡受縣委委托去北京看望周恩來。其間,周恩來仔細地詢問淮安城里的東岳廟、三思橋、文渠、駙馬巷,并談及河下、板閘。當周恩來陷入思鄉(xiāng)情景時,劉秉衡再次請周恩來回家鄉(xiāng)看看。周恩來感慨地說:“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12歲離開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他邊說邊伸出右手比劃著。

周恩來自12歲那年離開淮安去東北求學,然后投身民族解放與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yè),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整整66個春秋一直沒有回過故鄉(xiāng)淮安。周恩來一生對故鄉(xiāng)情深意篤、魂牽夢縈。1965年7月,他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石河子農(nóng)場看望支邊青年時,對來自江蘇淮安的姑娘李正蘭說:“熱愛祖國的人是沒有不愛家鄉(xiāng)的!蹦敲矗芏鱽頌楹我淮味紱]有回故鄉(xiāng)呢?這里面確有其原因,而這些原因又集中體現(xiàn)了周恩來崇高的道德風范和人格精神。

心系人民安危,怕影響地方政府的工作

1941年春,周恩來在重慶曾作過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到“母親冷落的墳地還在日占區(qū),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鄉(xiāng)去清掃墳上的落葉啊”!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5月,國民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周恩來也率領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到南京的梅園新村。在重慶的送別會上,他對記者說:“36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薄爸钡浇裉欤疫得感謝母親的啟發(fā)。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币驗槟暇┑交窗仓挥300多華里,周恩來的思母、思鄉(xiāng)之情倍增。

淮安近在咫尺,而且是解放區(qū),但為什么沒能成行呢?1991年10月25日,周恩來的生前衛(wèi)士韓福裕對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的秦九鳳揭開了謎底:1950年1月,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動員干部過好“土改關”所作的報告中,曾坦陳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4年前沒能回老家的原因。他說:“那時我就想從南京到淮安去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彼又f:“但我考慮再三,終究沒有回去。當時我考慮是下邊三個原因:一、淮安當時雖是解放區(qū),但從我和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的多次談判中,我判斷出蔣介石遲早是要打內(nèi)戰(zhàn)的。如果我當時回去了,淮安的周家、淮陰我外婆的萬家都是名門望族,親友很多,一些因我回去而見過我的親友等人,有的必然會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二、當時我們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所屬的蘇皖邊區(qū)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后,周、萬兩家我的親戚中會有部分人因為與我這層關系而給地方土改帶來困難。三、當時時局不穩(wěn),我回淮安就必然牽動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地方各級領導,給他們增加安全保衛(wèi)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煩。所以我終究沒能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淮安去,沒有到我母親的墳前盡兒子的一份孝道!

由此可以看出,周恩來之所以沒能如愿以償回故鄉(xiāng),除了擔心給地方領導增添麻煩、帶來負擔,更怕影響地方政府的工作和親友安危,心里裝的只有事業(yè)與他人,唯獨沒有自己。

平生最恨“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那一套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曾談到,她的爸爸周恩壽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時,伯伯不準”。

周恩壽因身體原因,按照兄長周恩來的意見提前內(nèi)退回家。退休以后,他經(jīng)常叨念:15歲離開老家淮安,轉(zhuǎn)眼已經(jīng)四五十年了,真想回家看看!為此,他曾不止一次向周恩來提出回家看看的請求。有一回,周恩壽被周恩來叫到中南海西花廳觀賞盛開的海棠花,周恩壽乘著周恩來興致很高的機會委婉地說:“哥哥,聽爾輝來信說,駙馬巷老家的房子太破舊,尤其是你住過的房子,再不修就要倒塌了;窗部h委已經(jīng)說了,要幫著把房子修葺一次,先把住在里面的幾戶人搬出來。要不要我回去一次,看看怎么修?”

周恩來隨即明確回答說:“不用了;窗部h委來人,我已經(jīng)給他們講過了。院里的住戶不需搬遷,我們的房子,尤其是我住過的房子,要塌就讓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許翻蓋維修,更不允許搞什么紀念館組織群眾參觀。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義的那一套: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只要活著,就不許搞!

即便如此,周恩壽仍希望有商量的余地。他感嘆道:“唉,人生苦短。屈指一算,我15歲離開老家。到今天已經(jīng)快40年了。哥哥你比我早離開8年,沒回故鄉(xiāng)已近50年了,你難道一點不想家嗎?”“故土難離,我也是人,我也有感情,怎么會不想家!那里還埋著我們的爺爺、奶奶、娘和十一嬸,幾十年沒回去了,也不知道墳頭的那幾棵樹長得多高了?”周恩來深情地說。

周恩壽趁熱打鐵說:“哥哥,那你就不打算回家看看?”周恩來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打算!”

周恩壽仍據(jù)理力爭:“你是總理,你回去有光宗耀祖之嫌,我平民百姓一個,難道也不能回去看看嗎?”

周恩來沒有絲毫退讓之意:“不能,就因為你是周恩來的弟弟!你想想,如果你回去,縣委能不派人接待你陪同你嗎?明擺著要給地方的同志增加負擔。添麻煩的事,你又何必去做呢?”

1965年春節(jié)前夕,周恩壽得悉周恩來要平掉淮安祖墳時,再次提出專程回故鄉(xiāng)料理此事,既為哥哥分憂、帶頭移風易俗,又實現(xiàn)自己探望故鄉(xiāng)的愿望,一舉兩得。當他提出這個請求時,周恩來還是拒絕了,堅持讓侄兒周爾萃回去辦理此事,還是那個道理:“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來的弟弟。你回去后,省里、縣里都要接待你,既影響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費。還是等在西安的爾萃回去辦吧,他母親在淮安,是探家,不會驚動地方領導!

這一思想,貫穿了周恩來的一生,也是周恩來沒能回老家的主要原因。周恩來不僅自己堅持這樣做,而且他的同胞兄弟也被迫作出情感上的犧牲,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留下終身遺憾。周恩壽臨終前曾動情地對夫人說:我死以后,你們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去,在我老家的后院小時種過菜的地方深埋,讓我回到家鄉(xiāng)去看一看。

不想讓自己的家獲得任何特權(quán)或照顧

華裔英籍學者韓素音在其所著的《周恩來與他的世紀(1898-1998)》一書中認為:“周恩來沒有回淮安,因為他明白,他如果回去,他的各門親戚馬上會得到地方官員青睞和特殊照顧……這是難以避免的!M管他在那里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并不怨恨那里的房屋,也不討厭淮安。他只是不想讓他家獲得任何特權(quán)!

周秉德曾聽成元功等幾位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人員算過一次,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兩年間,前來敲西花廳大門、自稱是周恩來親戚的不少于100人。

1963年7月22日,周恩來在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yè)生所作的報告中,談到過好“五關”時也曾提到:“我參加革命的時候,一個親戚也不來找我。解放后,來到北京,當了總理,都來了,有100多人。”這些人當中,難免有些人是想要得到特殊關照的。正因為如此,1964年6月,周恩來在京劇現(xiàn)代劇座談會上再次談到過“五關”時說:“我常說改造并不是把共產(chǎn)黨除外,而是把我們自己擺在里面。每個人都要一直改造到老,改造到死,這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比如:“對親屬問題,建國以后我就下了個決心。我說,我那個家暫時不要回去。為什么?我是個封建家庭出身的人,你回去,你不一定見他,他就可以拿你的名字到處吹噓,他說他是總理的什么人,那個地方就受壓力!庇纱丝梢姡芏鱽碇詻]有再回故鄉(xiāng)淮安,不是因為對淮安沒有感情,而是不想讓他家乃至家鄉(xiāng)獲得特殊照顧。

事實也確是如此。住在故居的八嬸母一次患病,被縣委送到淮安縣人民醫(yī)院治療。周恩來獲悉后,寫信給淮安縣委:“前幾日接到縣人民醫(yī)院一信,知我嬸母的病最近又復發(fā)。陶華來信說你們也常派人去看望和治療。謝謝你們親切的關心和照顧!彼谛胖羞特別提到:“我嬸母的病我知道是無法治療的,今后一切治療還要麻煩你們(請縣人民醫(yī)院治療好了),不要向外地轉(zhuǎn)治。如果治療無效,一切后事也請你們代為辦理。但要本著節(jié)約和簡樸的精神辦理,F(xiàn)寄去200元作為治療和辦理后事的費用。如不夠時,請你們先墊付,事后說明支付情況,我再補錢去!卑藡鹉溉ナ篮螅俅沃滦呕窗部h委的負責同志,寄去嬸母安葬費、善后費及尾欠墊款25元,并叮囑:“我嬸母家還有陶華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費用均由我這兒接濟,請當?shù)卣畬λ鹪儆枰哉疹櫋!?/p>

周恩來的11個親屬都安葬在故鄉(xiāng)淮安東郊的一塊普通墳地里。他考慮到墳地會占用耕地,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多次提出平掉祖墳,墳地交公。1964年除夕,按照他的囑托,周爾萃奉命組織人把祖墳平掉。春節(jié)后,周恩來還給淮安縣城郊公社閘口大隊第五生產(chǎn)隊寄來70元錢,“支付生產(chǎn)隊平墳工資和賠償青苗損失費”。

平時日理萬機,確實難以抽出時間探望故鄉(xiāng)

1958年7月,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受縣委委托專程去北京見周恩來。其間,當周恩來深情回憶童年在故鄉(xiāng)的趣事時,王汝祥趁機發(fā)出邀請:“總理,您老離開家鄉(xiāng)這么多年,現(xiàn)在家鄉(xiāng)變化不小,請總理回去看看唄!”對故鄉(xiāng)人的邀請,周恩來點了點頭。他感慨地說:“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有一回,我在南京梅園新村,夢見自己在文渠劃船,醒來后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蛇@些年有多少事情等著我們?nèi)プ。有時候工作忙,遇到特殊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連飯都顧不上吃,覺都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的朋友,爬爬鼓樓(鎮(zhèn)淮樓),放放風箏……”言至此,周恩來的眼睛濕潤了。

言談間,王汝祥見周恩來面龐憔悴,懇切地說:“總理,工作再忙,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啊!”周恩來微笑了一下,給王汝祥講了個故事:“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又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么辦?”

是啊,作為操持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總管家”,周恩來實在是太忙了,而他的責任心也太強了。1959年1月,當他獲悉他乘坐的飛機從廣州回北京途經(jīng)淮安時,請求機長:“快到淮安上空時,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讓我看看老家?”飛臨淮安上空,機長見周恩來在飛機上俯瞰故鄉(xiāng)是那么急切、專注,便問道:“總理,要不要再盤旋一周,讓您再仔細看看?”周恩來搖了搖頭說:“不用了,那又要多費汽油了。我們還是趕回北京吧!

1960年春,淮安縣委書記處書記、淮城鎮(zhèn)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劉秉衡受縣委委托去北京看望周恩來。其間,周恩來仔細地詢問淮安城里的東岳廟、三思橋、文渠、駙馬巷,并談及河下、板閘。當周恩來陷入思鄉(xiāng)情景時,劉秉衡再次請周恩來回家鄉(xiāng)看看。周恩來感慨地說:“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12歲離開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他邊說邊伸出右手比劃著。他接著說:“但有好多事要做,只有等有時間再說吧!”

而這一等,卻等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面對動亂狀況,周恩來成了“救火隊長”。為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zhuǎn),他拼命工作,苦撐危局。到1967年,即“文革”第二年,他基本上無法休息了,甚至連短暫的喘息機會都沒有。在身患心臟病的情況下,有時連續(xù)工作30多個小時,一般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他甚至囑咐工作人員,在他休息時每15分鐘提醒一次,以免誤事。面對身心疲憊的總理,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十分焦慮,不得已采用“文革”中特有的方式給周恩來寫了一張“大字報”,貼在他辦公室的門上,請求他注意休息。就連國際友人胡志明,也希望他能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著想,每天多睡兩個小時。他雖然表示“誠懇接受”、“盡量做到”,但事實上無法做到。到1972年,他身患癌癥之后依然是不顧一切忙于工作。1974年,已經(jīng)76歲高齡且重病在身,他仍44天連續(xù)每天工作18至24個小時,以致多次因缺氧而昏迷。

為了維系共和國這艘載有8億人口的“大船”不致傾覆,進而到達勝利的彼岸,他至死堅守在“擺渡人”的崗位上,哪還有心思顧及他所眷念的“小家”故鄉(xiāng)呢?!

姚崇所提上述10條意見,總結(jié)了以往幾代存在的主要弊端,有些意見相當尖銳。如他提到的燕欽融本是一代骨鯁忠義之士,只因上書唐中宗李顯,指斥韋皇后干預國政而遭到“撲殺”。此事發(fā)生后群臣憂懼,朝堂上一片沉默。姚崇以此為鑒,直截了當?shù)匾筇菩谠试S群臣“批逆鱗,犯忌諱”,頗有置生死于不顧的況味。好在當時唐玄宗初登大位,銳于成事,政治氣候適宜,君臣之間達成了共識。所以毛澤東稱姚崇為“大政治家”,并贊揚:“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碧菩诤髞淼⒂谙順,折辱大臣,與前期判若兩人。如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在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上書忤旨,竟然在朝堂上被杖死,可見進諫的時機也很重要。

唐朝“開元盛世”,姚崇與宋璟齊名。姚崇長于應變,以成天下之務,而宋璟則長于守文,以持天下之正。有次唐玄宗準備巡幸東都洛陽,恰在此時朝廷供奉祖先的太廟朽壞了,宋璟認為這是上天降咎,皇帝不宜東行。但姚崇不這樣看,他上書稱太廟本是前秦時苻堅所建,距今有幾百年了,朽壞很正常,不過“偶與行期相會”,因此不必顧慮。他說東都洛陽已作好準備,如果皇上取消行程,反倒“失信于天下”。舊廟既已毀壞,不堪修理,不如暫時將祖先靈位移于太極殿安置,再改建新廟以申誠敬。唐玄宗聽從了姚崇的意見。毛澤東在比較了姚、宋的行事風格后,認為“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所謂“道同”,即對皇帝的忠心不貳。

姚崇為相時不信鬼神,不畏災異,相信人定勝天,有一種敢作敢為的氣派。這一點猶為毛澤東所贊許,稱其為唯物論者。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山東發(fā)生蝗災,官民不敢捕殺,百姓皆燒香禮拜,設祭祈恩;汴州刺史倪若水認為蝗蟲是天災,只有修德方能禳除,如果以人力捕殺則為害更甚。姚崇為此事憂心如焚,上書唐玄宗,批評“庸儒執(zhí)文,不識通變”,強調(diào)“事系安危,不可膠柱”。民以食為天,如果任憑蝗蟲害稼,勢必導致百姓顆粒無收,流離失所。他建議山東官民立即在晚上設火引蝗,邊燒邊埋,即便除之不盡,也勝于養(yǎng)以成災。在他的大力督責下,山東官民滅蝗10余萬擔,一場滅頂之災得以化解。

唐代盛行佛教,許多皇帝如武后、唐中宗,還有許多公主、外戚十分佞佛。到唐玄宗時,此風仍未衰減,朝野上下爭先造寺廟,度人為僧尼。姚崇為此上書,提出“佛不在外,求之于心”:“但發(fā)心慈悲,行事利益,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令壞正法?”他以梁武帝蕭衍三次舍身同泰寺,仍不免亡國殄家等事實為例,說明佞佛并不能消災免禍。唐玄宗認為他說得有理,于是將1.2萬名偽濫僧人還俗。姚崇身體力行,告誡子孫“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惡,則佛道備矣”,什么抄經(jīng)鑄像一類行為,都是惑于凡僧的無知之舉,非但無益,反倒損耗生人,甚至有因此而破業(yè)傾家者。古代社會,人們迷信神佛,像姚崇這樣具有清醒頭腦的人,可算是鳳毛麟角。毛澤東對姚崇的“上書”及誡子弟文作了多處圈畫,并批注:“韓愈佛骨表祖此!碧茟椬跁r期,韓愈寫下著名的《論佛骨表》上呈憲宗李純,不遺余力地抨擊佛教,結(jié)果被貶為潮州刺史。毛澤東發(fā)現(xiàn)了韓愈與姚崇之間的思想聯(lián)系,認為韓愈的唯物論植根于80多年前的姚崇。這也顯現(xiàn)出毛澤東讀書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功夫。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轉(zhuǎn)眼間,毛澤東離開人世業(yè)已30余載。對其功過是非,人們各有評說,但無不承認其是一代歷史家。他讀《二十四史》,最喜歡讀人物傳記,而在人物傳記中又特別留意包括“上書”在內(nèi)的可靠文獻,并給予獨到的評說。這是一種帶有個人風格的讀書方法,也是一種政治家的歷史記憶法。中國的《二十四史》,內(nèi)容極為豐富,其中經(jīng)驗教訓既可以開示未來,同時也會帶給人一些包袱。毛澤東飽讀《二十四史》,受其影響當然也是多方面的。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擁有無上的權(quán)威,權(quán)力未能得到有效約束和監(jiān)督,“萬歲”的呼聲一直不斷,這是他晚年不斷失誤的根本原因。他經(jīng)常援引古代君臣納諫和上書的事例教育干部發(fā)揚民主,此種觀念在現(xiàn)代社會是比較落后的,實質(zhì)上是有些建議他接受了,但許多可貴的意見他非但未能采納,反而給予批判和打擊。因此,只有持續(xù)不斷地建設民主政治,才是治國安邦的根本途徑。

聲明:淮安114網(wǎng)(m.d7760.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網(wǎng)站,淮安114網(wǎng)不生產(chǎn)、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wǎng)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quán)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