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安名人 > 抗日之花 淮安之光

抗日之花 淮安之光

發(fā)布時間: 2015-08-01 20:55  關注度:4814評 論  轉 發(fā)  收 藏  打 印
來源:淮安新聞網  作者:淮安新聞網  編輯:淮安114網字號:[超大]  [中型]  [標準]  [小字]
導讀:抗日之花 淮安之光,淮安114網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聞,淮安新聞網,淮水安瀾新聞,淮安陽光紀檢新聞,淮安民生新聞。

作為一個淮安人,應該知道我們的市花是月季。月季花榮秀美,姿色多樣,四時常開,對土質水質要求不高,生命力頑強,隨手折下一枝插入土中,它就能自己生出根來抓緊泥土,生高長綠,再吐芬芳。70多年前,當日軍鐵蹄踏破淮水的安寧,江淮大地如同血染之時,淳樸而勇敢的淮安人民也如同暴雨后的月季一樣,花落泥污,枝葉不附。但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有著千年的積淀,它能讓月季再次繁茂,也能給予淮安人民重生的力量,淳樸而勇敢的淮安人民挺直腰桿,再次屹立在淮水之濱。生,是站著生;死,也要站著死!一朵朵血紅、雪白的抗日之花,開遍淮安大地。

中華民族的小號手新安旅行團

行動起來!為了生存,淮安社會各個階層都積極地行動起來!讓人肅然起敬的,是河下古鎮(zhèn)的一群孩子。1935年10月10日,一個細雨蒙蒙的秋日,新安小學校長汪達之帶著14個學生組成的“新安旅行團”(團員中最大的17歲,最小的12歲),手拿著“江蘇淮安新安旅行團”字樣的三角小旗,為了宣傳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必須喚起民眾共同赴國難”),實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為了抗日救國的事業(yè),從淮安縣城西門外的古運河碼頭登上了南下的小輪船。出發(fā)時,他們每人只有一身單衣、一雙草鞋、一把雨傘及簡單行裝,全團僅50塊錢和一套電影放映設備、幾部黑白無聲抗日影片和幾十張抗日救亡歌曲的唱片。

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新旅”的孩子們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歷時18年,行程5萬余里。在桂林,他們演過劇目《海軍舞》和《參軍記》;在武漢,他們播放過影片《民族痛史》和《抵抗》;在兩淮解放的戰(zhàn)場上,他們深入到前線向敵人喊過話。國難當前,“新旅”少年們用稚嫩的嗓音放聲呼喊,用真誠的行動喚起民眾,用高昂的熱情鼓舞人心,他們將中華民族自古流傳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演繹得淋漓盡致!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后,新安旅行團無法在國統(tǒng)區(qū)繼續(xù)活動。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全團40余人分十幾批,秘密地從桂林出發(fā),經香港、上海,轉移回到家鄉(xiāng)蘇北抗日根據地!靶侣谩被貧w后,辦報、辦學,排劇、演出,豐富了根據地內的文化生活,直接推動了根據地的青少年運動?箲(zhàn)勝利后,“新旅”集體給毛澤東寫信,報告在蘇北根據地的學習、工作情況。1946年6月,他們收到了毛澤東的親筆復信:“祝你們努力工作,繼續(xù)前進,爭取民主中國的勝利!

蘇北最大的抗日救亡團體蘇北抗日同盟總會

1937年盧溝橋事變,特別是八一三事變后,淮安民眾的抗日激情迅速高漲。一批在第二次國內戰(zhàn)爭期間被國民黨囚禁的原共產黨員陸續(xù)出獄后,立即舉起抗日救亡大旗,如李干成、吳覺等,在外地讀書、工作或當年避難出走的有識之士也紛紛重返家園,如宋振鼎、陳書同、趙心權等,他們一邊找黨,一邊在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聯(lián)絡一些學生和進步青年,在淮安地區(qū)的主要城鎮(zhèn)、農村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抗日救亡團體。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蘇北抗日同盟總會。

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指點下,在徐州國民黨第五戰(zhàn)區(qū)動員委員會的支持下,在宋振鼎、吳覺、謝冰巖、夏如愛等一批人的積極努力下,在各地抗日救亡運動發(fā)展蓬勃的基礎上,1938年2月19日,蘇北抗日同盟總會在淮陰城正式成立,宋振鼎為理事長,謝冰巖為秘書長。大會通過了根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精神制定的總章程。

蘇北抗盟成立前后,淮陰、漣水、淮安、泗陽等縣的抗盟分會也相繼成立,組織范圍達到17個縣,吸引了大批愛國青年和農民,做了大量的宣傳、組織、武裝民眾的工作?姑顺蓡T們利用串連、談心等多種形式聯(lián)絡同志,經常召集政治討論會,利用集市搞演講,成立劇社、宣傳隊,編印報紙,翻印《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寫標語,散傳單,籌建蘇北出版社等,揭露日軍暴行,號召大家組織起來,保衛(wèi)鄉(xiāng)土,同日軍開展游擊戰(zhàn)爭。在武裝民眾方面,淮陰、沭陽、東海等縣,組織了數(shù)萬之眾的抗日自衛(wèi)隊、模范隊,骨干隊伍一度發(fā)展到數(shù)百人,集中進行軍事政治訓練,從事抗日保家活動。蘇北抗盟還先后在漣水、淮陰等地舉辦了幾期干部培訓班,并派100多人到國民黨五十七軍萬毅團學兵隊受訓,為蘇北地區(qū)的抗日斗爭培養(yǎng)了一批干部。

虎嘯淮;搓幹苁先

淮陰區(qū)劉老莊鄉(xiāng)是一片紅色的沃土,驚天地泣鬼神、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劉老莊戰(zhàn)斗正是發(fā)生在這里。在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時期,這里的一戶周姓農民家庭,誕生了三位名震淮海的英雄人物周文科、周文忠、周道(文廣)。他們一母同胞,身材魁偉,英氣蓬勃,驍勇善戰(zhàn),膽略過人,組織領導人民武裝英勇殺敵,穿梭于槍林彈雨,毫不畏懼,敵人聞之喪膽,群眾見之欣悅,被淮海區(qū)廣大軍民形象地稱為“周氏三虎”。

1938年春,“大虎”周文科通過參加蘇北抗日同盟總會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還將兩個弟弟一起拉進了革命隊伍。在大哥周文科的影響下,兄弟三人扎根老家淮陰,分別拉起了三支抗日武裝,其中大哥的“文科游擊隊”和二哥的“二虎游擊隊”規(guī)模和影響更大一些,弟弟周道年紀小,卻也領導著一個40多人的游擊隊。1943年3月18日,劉老莊戰(zhàn)斗結束后,正是周文科帶領區(qū)隊強忍悲痛打掃戰(zhàn)場,掩埋了為國捐軀的82位烈士遺體。同年,只有21歲的“三虎”周道,在與日偽的一次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救治無效,光榮犧牲。周文科、周文忠兄弟二人含淚送走了親人,將悲痛與仇恨轉化為強大的殺敵動力,繼續(xù)投身戰(zhàn)斗,在對敵作戰(zhàn)中更加機智與勇猛,戰(zhàn)場上虎虎生威、虎氣十足。

可是呢,當?shù)厝诉給“大虎”周文科起了個與“虎”字完全不匹配的外號叫“周大奶奶”,這是因為周文科對待革命同志如手足,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關照到:說“吃”,士兵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并且總是讓戰(zhàn)士先吃,還說,你們要打仗、沖鋒,不吃飽不行,我只是指揮,少吃幾口不礙事,全然不記得每次戰(zhàn)斗沖在最前面的總有自己;說“穿”,他將妻子替他做的衣服和鞋子分給了戰(zhàn)友們,自己卻穿草鞋和空心棉襖;說“住”,斗爭形勢緊張時,一夜要挪幾個地方,戰(zhàn)士們都困得睜不開眼,倒下就睡,他怕戰(zhàn)士著涼,半夜仍然不斷起來查鋪蓋被;說“行”,上級配給他的大白馬,行軍打仗時,經常是馱戰(zhàn)士的背包或者傷病員,甚至干脆讓警衛(wèi)員騎著,自己和大伙一起步行。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锩鼞(zhàn)爭年代,千千萬萬的黨員干部、志士仁人如同周文科一樣,面對敵人、面對侵略者堅強如鐵,脊梁如鋼,而對著人民群眾、同胞鄉(xiāng)里則俯下身來,他們是淮安之光,是淮安人民永遠的驕傲!

壯懷激烈漣水朱氏三杰

淮陰有“三虎”,在漣水,這個淮安老區(qū)中的老區(qū),一度還被叫做蘇北“小延安”的地方,則有著“三杰”“朱氏三杰”。與“三虎”親兄弟不同,“三杰”是堂兄妹,按年齡依次為朱啟勛、朱啟宇和朱啟杰。兄妹三人投身抗日,1938年一起加入漣水縣抗日同盟會,又變賣家產購買槍支火藥,發(fā)展武裝組織“抗日兄弟團”,后一路上升到主力部隊。

1940年5月,妹妹朱啟杰率工作隊到泗縣袁圩建立基層政權,正在開會時被日軍逮捕。面對敵人的酷刑她一言不發(fā),在“自白書”上奮筆疾書:“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惱羞成怒的日本侵略者揮刀剁掉了她的手指,下令立即處決她。朱啟杰天生有一副好歌喉,平日里她用這副歌喉為宣傳抗日而高歌、而吶喊,在就義前,這個才21歲的漣水姑娘從容地對戰(zhàn)友們說:“為共產主義犧牲的時刻到了,同志們,我們一起再唱一次歌吧!”于是,她領頭唱起了歌:“槍口對外,仇敵認清,殺、殺、殺!向前走,為國家,為民族,真正值得我們犧牲……”

時窮節(jié)乃現(xiàn),一一垂丹青。妹妹犧牲得從容,哥哥的犧牲則是壯烈。1942年6月,已任八路軍獨立第五旅三團二營營長的朱啟勛奉命拔除日軍設在宿遷陸集的中心據點。在掃清外圍后,敵人龜縮到中心據點內固守待援。該據點工事堅固,碉堡群立,地勢平坦,易守難攻。因久攻不下,部隊便在陸集街布防待命。第二天,大批宿遷援敵猛撲過來,一下子沖到陸集街頭。面對猝不及防的危急形勢,朱啟勛帶頭沖出,一槍撂倒了封鎖街道的敵機槍手。就在這時右腹中彈,他本能地用右手捂住傷口,用左手繼續(xù)射擊。當他忍著劇痛翻過墻頭時,由于傷口大、用力猛,腸子流了出來。他捂著已經流出的肚腸,以驚人的毅力指揮警衛(wèi)排且戰(zhàn)且退,一直撤退了二里遠,終于倒在血泊之中。因傷勢過重,送醫(yī)途中不幸犧牲,時年33歲。

朱啟勛犧牲后,經醫(yī)生檢查身中九彈,流出的肚腸多處破裂,成就了一則“盤腸大戰(zhàn)”的英雄傳奇。1942年10月10日,獨立旅三團、淮海行署、漣水縣政府及成集區(qū)署聯(lián)合在朱南蕩隆重舉行追悼大會,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致悼詞。漣水人民為了紀念朱啟勛和朱啟杰,建兄妹烈士碑于成集烈士公墓中,并把小洋河改名為“杰勛河”,把他們的家鄉(xiāng)改名為“杰勛村”。

來源:淮安新聞網、淮安日報社,淮安114網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聞,淮安新聞網,淮水安瀾新聞,淮安陽光紀檢新聞,淮安民生新聞。

聲明:淮安114網(m.d7760.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新聞網站,淮安114網不生產、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